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入表”,利息收入受
2017-08-22 16:32作者 : 莱莱莱文章类型 : 原创
时隔9年之后,非金融机构存款再现央行资产负债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过去两个月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储备货币子目录里,新增了一项“非金融机构存款”,6月与7月的相关数据分别是840亿与901.4亿元。
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所谓非金融机构存款,主要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交存到央行的备付金存款。
“这意味着,央行已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纳入基础货币投放的考量范畴。”上述知情人士分析,若按照最新的货币系数5.5测算,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交存在央行的客户备付金足以衍生出约4950亿的广义货币。
这或许是央行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的第一步。
上海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合规部负责人认为,在资产负债表新增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央行为了贯彻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制度而采取的信息披露行为。而第三方支付机构曾赖以生存的客户备付金利息收入,正在不断流失。
2008年以前,央行资产负债表一直设有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但从2008年起,这个项目悄然消失。当时央行的解释是,2008年起央行资产负债表增设报表项目不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因此删除原报表项目--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及其子项活期存款。
如今,央行重设非金融机构存款栏目,预示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规模的迅猛增长,已被央行纳入基础货币投放考量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首次提出,将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年初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关规定,假设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按平均14%的缴付比例向央行交存客户备付金,7月已上缴的901.4亿元所对应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总额,高达约7200亿元。
以往,这笔巨额客户备付金缺乏监管,导致金融风险隐患迭起。其中包括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提高自身业绩,有的挪用或违规占用客户备付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或其他高风险投资;有的变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组织的跨行清算职能,给违规转移资金提供便利通道,并收取高额手续费。这些灰色操作举措一方面削弱了央行去杠杆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扩大金融风险传导辐射面。
在这位知情人士看来,此前央行已要求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陆续接入网联清算系统,其资产负债表里的非金融机构存款额度还将迅速增长。
“现在央行只是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按照比例交存客户备付金,但随着网联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所有备付金都纳入交存结算范畴,此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非金融机构存款所反映的,将是客户备付金总额。”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分析,这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意味着备付金利息收入将彻底丢失。
另一方面,随着备付金被纳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利息收入损失也随之浮出水面。
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分析,若按1年期活期存款利率0.35%测算,901.4亿元客户备付金每年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至少3.16亿的利息收入。
对部分中小支付机构而言,这笔利息收入足以支撑其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如今失去了这笔利息收入,其整体营收可能变得捉襟见肘。
下一篇:没有了